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监测“画像” 实施方案
作者:陈慧霖 来源: 时间:2025-07-18 17:40:00 浏览:
为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目标要求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三年行动计划关于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探索开展院校、学科、专业数字“画像”的任务部署,建立覆盖高校各专业领域、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本科专业监测“画像”体系,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紧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造教育“数字基座”,以全面客观的监测“画像”数据支撑教育决策和教育教学改进,推动建立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和优质本科资源供给,促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五育并举”,覆盖全部专业领域和育人全过程,构建全面呈现德智体美劳培养质量的专业监测“画像”指标体系。聚焦办学底线要求,面向6.2万个本科专业布点开展常态化、数智化的监测预警,摸清
专业建设底数,分析专业建设状态,强化预警功能,保障兜底托底。突出质量、特色、贡献价值取向,发挥专业监测“画像”分析服务作用,建立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机制,助力高质量本科教育发展,适配新质生产力。坚持数智赋能,搭建智能平台,拓展“覆盖全国、标准统一、上下联动”的高等学校智慧评估应用,促进多方数据分级分层共享,打破数据壁垒,形成教育评价“大数据通用资源池”,打造本科专业“数字基座”,实现基于监测数据的综合治理。
二、实施对象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所有本科专业,含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2个门类,共计6.2万个本科专业布点。
三、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由监测指标和“画像”指标构成,按照“全覆盖、能表征、可界定、易衡量、好采集”的标准设置,既包括反映共同办学规律的通用指标,也包括反映特殊要求的门类特征指标和专业类指标。
(一)监测指标。定位于“底线”“关键”,表征专业办学国家刚性要求和专业基本底线情况。指标内容主要聚焦基本办学条件、基本教育教学规范、基本教育教学质量等“三基本”要求,对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支撑条件等方面设置关键指标,实现对专业办学的兜底评价和预警。
(二)“画像”指标。定位于“特征”“可比”,主要考
虑发展性要求,为专业办学聚焦人才培养定位找准坐标、找准问题,引导专业持续改进和提升。按照入口、培养过程和出口等三个阶段,面向思想政治教育、招生、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支撑条件、培养成效等方面设置关键指标,对专业建设情况进行全方位“体检”,通过多维比较,为专业进行“画像”分析。
四、主要环节
(一)数据集成。发挥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部校通道作用,实现与高校数据平台的直连对接,完成数据实时集成更新,切实减轻基层负担。依托高等学校智慧评估平台,在与相关业务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共用的基础上,完成数据处理、链接计算、智能分析,形成监测“画像”。
(二)监测预警。按照守底线、抓关键的原则,面向全国普通高校6.2万个本科专业布点实现全覆盖、常态化质量监测预警。重点关注专业发展的办学条件、培养质量等基本要求,生成学校各专业年度教学质量监测报告和学校各门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监测报告等。强化预警功能,对不能达到办学底线要求、不能与需求侧适配的专业进行预警,确保办学质量持续巩固。
(三)“画像”分析。通过指标同类比较和关联分析,
为学校和专业进行多维度、立体式“画像”,引导学校和专业自我“体检”,及时调整优化人力资源供给。按照“评价结果裁量权回归”原则,提供个性化数据“画像”分析报告,
由使用主体根据政策制定、制度运行、资源分配、改革指导等使用需要,自定义评价指标、自生成评价结果,有效支撑决策。
(四)诊断服务。对专业提供在线时时“微诊断”,根据需求为学校和专业进行个性化分析,提出有针对性改进意见,推动专业持续改进,助力提升专业建设高质量发展。
五、分级实施
教育部负责统筹规划、政策指导和过程监督,组织实施数据集成、业务培训、报告研制等工作。按照“属地化、全覆盖”的原则,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本地区所有本科高校按计划分批依次接入国家教育大数据中心部校通道。各地建立省级统筹、以校为主的监测“画像”实施机制,地方教育督导部门牵头加强与有关部门协同联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监测“画像”结果运用模式。各校按各项数据规定的统计口径,确保数据真实准确、符合法律法规和督导评估政策文件等要求,不得超范围统计或弄虚作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含直属单位)在工作过程中,要加大服务力度,确保科学客观,不得增加基层负担;在服务学校的过程中,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六、结果运用
(一)服务决策咨询。监测结果可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实施专业裁撤、合并、优化,以及招生和拨款的重要决策咨询。“画像”分析报告将对标教育强国建设重大任务,
服务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建立人才培养供需适配机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构建中国特色“双一流”标准、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等工作,让评价结果裁量权回归应用场景主体,有效支撑决策。
(二)督促问题改进。通过监测预警和“画像”比较,帮助学校及早发现专业建设中的不足,主动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补短板,强弱项,促进持续改进与提升。
(三)支撑督导评估。监测结果直接应用于各项督导评估工作中,作为重要参考或以适当方式采信。将重大、关键监测点纳入年度督政报告,提醒属地政府指导、引导高校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有效适配。
(四)引领质量提升。通过“画像”比较和个性化专业诊断,引导学校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专业质量提升。加强监测数据挖掘运用,鼓励开展监测相关研究,引领推动教学改革、改进教育管理。
